7月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承办的第二届“智能流域管理新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在环境大楼开幕。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教授、北京大学刘永教授等授课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5位学员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博士生李田雨主持。
开幕式现场
暑期学校开幕式伊始,刘永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致辞。他表示,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支持下,第二届“智能流域管理新技术”暑期学校正式拉开帷幕。课程依托北京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讲授智能流域管理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案例,搭建青年学者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他分享了关于AI时代环境领域的相关思考,从AI的受关注现状、AI与环境系统治理、数据运用和AI未来展望等方面解读了研究重点和发展前景。他进一步介绍了本次暑期学校的设计初衷以及较上一届课程设置的优化和调整,指出今年课程将增加学生练习和汇报时间,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从自身学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出发,将个人技能与前沿课题融合,并希望大家多思考、多提问、勤动手,深入掌握最前沿的智能流域管理技术,在燕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刘永致辞
刘永教授致辞后,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各学员逐一作自我介绍,学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2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方向囊括了流域水质预测、水文水动力模拟、面源污染溯源、遥感监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效应、生态恢复、气候变化、碳氮磷循环、大数据处理与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部分学员自我介绍
在主旨报告环节,刘永教授作题为“AI for Water(AI4W):思路框架与模型应用”的报告。他指出,在大规模治理措施和大范围高频监测的基础上,中国水环境已取得大幅度改善的成效,但依然面临着系统非线性、过程时滞性、时空异质性等挑战,需要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过程驱动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整合、多尺度优化调控决策融合等方式,以创新的思维和前沿的AI技术,引领流域管理走向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他表示,从宏观的土地利用识别、遥感反演等全球尺度,到中观的洪水预测、水质预测等流域尺度,再到微观的污水处理、厂池站网联合调度等措施尺度,AI都具备重构已有研究框架的能力。他以高分辨率污染源排放清单构建、河湖生态补水的动态优化调度、全球河流氮磷通量与分布模拟、水环境专业领域知识智能生成为案例,为同学们展示了AI技术的多种应用模式。
刘永作主旨报告
本届“智能流域管理新技术”暑期学校将于2025年7月5日至7月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课程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帮助学员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智能流域管理技术水平。承办单位还包括生态环境部河流全物质通量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可持续性科学专业委员会、未来地球计划-亚洲季风区可持续发展集成研究项目、北京大学流域科学实验室。本次暑期学校的课程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与人工智能、水环境遥感与水模型预测、时空智能技术、流域过程模拟和AI应用、水环境智能决策等多个前沿领域。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动手操作”的方式,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及百度地图、英特锐思、金科环境等领先高新企业创新团队的顶尖专家学者授课,与学员共同探讨流域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AI技术,课程搭配相应案例练习,通过细致教学与实操训练,帮助学员们实现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双重提升。
期待通过未来一周多领域多学科的前沿课程学习,学员们能进一步开拓思维、汇聚智慧,结识志同道合且致力于流域管理与人工智能研究的伙伴,共同为智能流域管理未来发展和技术创新贡献力量!